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实验文化 » 美文鉴赏
【室史专栏】在黄金珠宝检测中心的那些年
  字号:[]  [我要打印][关闭] 视力保护色:

我是1993年7月从贵州省地矿局区域地质调查大队调到实验室的。到实验室仅仅一个月,就迎来了贵州黄金珠宝检测中心(以下简称“珠宝中心”)的成立,我自然也就成了珠宝中心的“元老”,而且一干就是十八年。可以说,我是珠宝中心发展的亲历者和见证者,同时,也伴随珠宝中心的发展逐步成长起来。

珠宝中心是在原岩矿鉴定室基础上组建的,我来的第二个月正好举行成立大会。成立大会在地矿宾馆举行,由省地矿局主持召开,局领导出席,同时邀请了省技术监督局、贵州省人民银行等部门的相关领导和多家新闻媒体参加,并在贵州电视台和省级报刊进行了宣传报道。中心成立后不久,贵州省人民银行下发文件,明确规定对销售的黄金制品实行质量检测制度,并要求凡上柜销售的黄金饰品,必须经珠宝中心检测合格后挂牌销售。要知道在那个黄金销售尚未放开、人民银行对黄金销售有绝对审批权的年代,这个文件的下发,为珠宝中心业务的开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珠宝中心成立之初,全国的珠宝检测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应该说我们技术能力还是比较薄弱的。当时的珠宝中心第一任主任胡家燕老师,利用长期积累的工作经验,将改进后的密度法应用于黄金珠宝检测工作中,同时,借助偏反光显微镜、X荧光等手段,才能在当时的那种条件下率先在贵州省开展黄金珠宝检测业务。初次接触到黄金珠宝的检测工作,对我这样一个从事野外地质工作的年轻人而言,既陌生又有点神秘。还好,在领导和同事的关心帮助下,我很快适应了新的工作环境,也对这份工作逐渐了解熟悉,并逐步独立开展检测工作。

记得在1994年4月的最后一天,珠宝中心承接了自成立以来最大的一笔检测业务---六盘水市某金店送检的近十公斤黄金饰品检测,要求当天完成检测挂牌,以便赶在第二天“五一”假期销售,由于当时的检测能力根本不能满足客户的需求,为了不耽误客户,中心主任决定采取抽样形式完成样品的检测后,派人到六盘水继续完成样品的称量挂牌等后续工作。那时的我是中心最年轻的,这项工作自然就落到我身上。那天上午,我参与完样品的抽样检测后,匆匆吃了午饭,带上标签和钢印,随客户的车向六盘水进发,那时的六盘水不通高速,到达时天已经完全黑了。金店提前为我准备好了办公室和电子天平,并安排两名人员配合我。两千多件黄金首饰要一一编号登记、称量、填标签、盖钢印、挂标签,尽管我们三个人在各个环节的配合还算不错,但全部工作完成都已经是第二天的早上7点过钟。也许是那时年轻再加上精力高度集中,竟然没有感到困意,干了一个通宵工作的我,只是在品尝了一碗水城羊肉粉后,就直接到火车站买票回贵阳了。这是我到珠宝中心后的第一次出差,虽然没有来得及看看凉都的风景,但那一碗羊肉粉使我至今都认为是贵州最好的羊肉粉。

在接下来的两年,珠宝中心的检测业务也不断扩大。社会影响力也得到较大的提升,1995年荣获“贵州省职业道德先进单位”的称号,1996年制定的两个贵州省地方标准《黄金饰品的无损检测方法—X射线荧光光谱法》和《黄金饰品的无损检测方法—密度法》由贵州省技术监督局发布实施,使贵州省黄金无损检测标准化工作位居全国前列。我也在这其中得到了锻炼,在1996年4月走上了珠宝中心副主任岗位。

1997年,珠宝中心为适应客户的需求,在位于喷水池的贵阳市金银珠宝城设立检测点,那里也就成了我当时的主要工作场地,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我算是真正的直接面向市场和客户,尽管检测点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只开设了半年的时间,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不仅练就了独立工作的能力,也学会了如何与客户打交道,为今后做好管理积累了有益的经验。

也就在那年,国家开始实施珠宝玉石质量检验人员执业资格准入制度。为保证珠宝中心今后工作的顺利开展,9月-11月,实验室派我和杨林两人参加了全国首届珠宝玉石质量检验师执业资格考前培训(北京)站的学习,这也是我参加工作以来第一次参加这么长时间的培训。说实话,这次培训对我而言压力非常大,因为在那个主要靠单位找钱发工资的年代,每人4000多元的培训费就是一笔很大的费用,如果考不上如何向单位交代?也正是有这种压力,所有的学员在近两个月的培训中都非常的刻苦。我们的培训是在位于北京昌平的原地矿部培训中心进行的,那里位置比较偏僻,四周都是果园,是学习的好地方。那段时间,每天除了吃饭和睡觉,其余时间几乎都在教室或实验室,培训的很多理论知识是过去没有学过的,一些实验设备也是第一次接触,种类齐全的宝玉石标本很多更是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状况下要想在通过培训取得好的考试成绩,紧张的程度可想而知。其实对于首次执业资格考试,包括培训的老师在内的所有的人都不知道到底要达到什么样的能力才能通过,也不知道通过率是多少。大家就是在这样一种疑问和忐忑中完成了培训,并于11月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参加了全国首届珠宝玉石质量检验师执业资格考试。考试结束时的心情一点都不亚于高考,尽管对最后是否能通过没有太大把握,但毕竟可以使两个多月紧张的心态得到放松。值得庆幸的是,第二年3月,国家质检总局公布了通过考试获得全国首批珠宝玉石质量检验师执业资格的158人名单,我和杨林都在其中,加之胡家燕主任作为全国49名通过认证直接获得此项执业资格的人员之一,我们中心在当年就有3人获此资格(全省共5人),这为珠宝中心未来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998年开始,珠宝中心加大了与质检、工商、旅游等相关行政执法部门的合作,探索黄金珠宝市场规范管理的途径,以此来拓展我们的检测业务。第一次参加这样的活动是与省质监局打假办对贵阳市珠宝市场的监督抽查。那时由于黄金销售尚未放开,黄金珠宝销售主要集中在贵阳市百货大楼、华侨友谊公司等国有商场,检查的重点主要是对标识标签、产品名称等进行检查,也正是经历了这样配合执法部门的现场行动,我在其中了解了当时黄金珠宝市场的问题所在,不仅为行政执法部门规范市场提供了技术支撑,也为我们业务的开展找到了切入点。之后的很多年,我几乎每年都参加各级行政执法部门的监督检查、专项检查和打假执法,涉及金银珠宝的批发、零售、加工生产以及旅游产品等多方面,珠宝中心的社会知名度和认可度也得到较大的提升,我也在这过程中逐渐走向成熟。1999年5月,我接替退休的主任胡家燕老师担任珠宝中心主任,与贾立宇和杨林共同组成新的珠宝中心管理层。后来,根据室的安排,我又先后被调整担任珠宝中心副主任、技术负责、主任等不同的职务,但不管角色如何变化,我始终服从组织安排,做好自己职责范围内的工作。

2003年,因实验室整体搬迁,珠宝中心从原址搬到局物资大楼二楼开展检测工作,并引进了两名珠宝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在办公条件得到了一定的改善的同时,人才队伍建设也得到了大大的加强。也就在这一年,全国珠宝行业发生了一件影响很大的事件——黄金首饰掺“铱”造假事件。在国家首饰质检中心向各检测机构通报情况后,根据要求,我们对所有送检的黄金饰品进行产品印记的排查,由于当时我们的贵金属成色分析分辨率不具备区分“金”和“铱”的能力,给我们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压力。鉴于问题的严重性,珠宝中心班子决定,凡涉及通报名单中厂家的产品,我们都不予检测并通知客户,这样做虽然对我们的业务量有较大影响,但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降低我们的检测风险。也正是经历了这样的事件,使我们更深刻认识到能力的提升才是我们立足市场的根本所在。在室领导的支持下,中心自筹资金数十万元,购置了X射线荧光能谱仪、红外光谱仪等先进的检测设备,进一步提升了检测能力。

2004年,一种新的贵金属首饰“钯金”在贵州全面上市,致使我们的检测量呈现井喷式的增长,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出现客户排队送检的场景。为最大限度为客户提供检测服务,在室的协调下,测试中心、水质检测中心等部门也抽调人员协助珠宝中心工作。我们实行每周工作6天工作制,同时根据需求大幅延长工作时间,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成为常态,有时因为时间太晚,客户不能来取样时,为了样品的安全,睡在办公室也是经常的事。正是因为大家的努力,当年仅钯首饰检测量就达到23万余件,检测收入首次突破100万元,实现了当年经济效益的显著增长,也创造了自中心成立以来的最好业绩。

后来的几年,珠宝中心打破固有的经营模式,加强了与企业的合作,尽管其中充满着各种的艰辛和困难,但还是取得了长足发展,到2011年我调离时,珠宝中心的年检测收入已达300万元。

十八年弹指一挥间,这十八年不仅使我成长,更使我成熟,同时也给我这一段不算太短的人生历程留下了太多的回忆和感慨。从当初对珠宝专业的一无所知成为一名在全省珠宝行业有一定知名度的专家;从初来实验室的青涩走向珠宝中心的领导岗位;从青春年少到不惑之年,其间经历的各种痛苦曲折也积累成我一生宝贵的财富。这十八年,我见证了珠宝中心的发展,也见证了珠宝行业的发展,我为自己能在这其中所做出努力感到欣慰。在珠宝中心的十八年,对她的感情已经深深地刻在了我人生记忆中。衷心祝愿珠宝中心有更加辉煌的明天。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信息